區別秈、粳稻的程氏鑒定法
由于栽培稻的秈、粳分化是一個動態的過程,在育種中又存在秈、粳雜交后代,因此,對于一些中間類型,有時很難進行秈粳劃分。我國科學家程侃聲先生提出了一種有效的鑒定方法,即程式鑒定法又稱六性狀分類法:選擇六個性狀進行綜合評分,每個性狀分為0、1、2、3、4分,具體如表:
六個鑒定性狀與標準
性狀 |
等級 |
||||
0 |
1 |
2 |
3 |
4 |
|
稃毛 |
短、齊、硬、直 |
硬、略長 |
中至較長,不太齊、較短 |
長軟、欠齊至不齊 |
長、亂、軟至交叉 |
酚反應 |
黑 |
灰黑或褐黑 |
灰 |
邊及棱染色 |
不變 |
1-2穗節長(cm) |
<2 |
2.1-2.5 |
2.6-3 |
3.1-3.5 |
>3.5 |
抽穗時殼色 |
綠白 |
白綠 |
黃綠 |
淺綠 |
綠 |
葉毛 |
多而密 |
多 |
中等 |
少 |
無 |
長寬比 |
>3.5 |
3.5-3.1 |
3.0-2.6 |
2.5-2.0 |
<2.0 |
品種總積分≤8為秈,9-13為偏秈,14-17為偏粳,≥18為粳。
六個性狀中,以稃毛最為可靠,且簡便,不受時間、地點的限制,但稃毛的類型十分復雜,觀察稃毛應該綜合長度、分布和姿態三者來看,才能更確切地體現秈、粳的差異。
1-2穗節長度:指稻穗著生枝梗的一、二節間的長度,有的秈稻常在第一節處呈現不規則的環痕,應該特別注意,不要將它忽視而誤認第二穗節為第一穗節。第一、二穗節長度對于地方品種的秈、粳區分差異較為明顯,但對改良品種則相對變短,但仍有差異。
酚反應:一般用谷粒即可進行,最好谷粒和米粒同時進行。用2%的酚溶液浸24小時,干燥后觀察。
粒長:注意有些特殊的品種屬粳稻,例如中國的三粒寸,美國的長粒型光殼稻,僅從粒型上看是屬秈型,但實際上是粳型。因此,粒長這一性狀,對于秈、粳分類,只是一般的規律,單靠粒型分類是不可靠的,但如果和稃毛相結合,則準確性可大以幅度提高達80%。